這幾天看到關於「善良」是什麼的討論,產生了點想法。
經歷塑造人格,行為模式會被繼承。在充滿溫暖和愛的家庭中成長出來的孩子,長大後高機率也是個能對他人付出溫暖和愛的人;相對的,在動輒打罵的高壓環境下成長的孩子,情緒通常較不穩定,也較缺乏正面的性格特質,甚至會把悲劇延伸到下一代。
教養如此,大環境的影響也不例外。
我剛去深圳讀高中時,每週坐公車從學校回家。那時每輛公車都有負責收錢的售票員,我有個同學特別喜歡搭上擁擠的公車,因為他會趁著人潮湧動時,故意鑽到車尾,以逃避售票員追討票錢。
第一次發現那位同學是逃票慣犯時,我大吃一驚,旁人則無所謂的樣子,跟我說,有些人家裡窮,幾塊錢也是錢啊。
我父親以前在車間雇用了幾個電工,手腳偶爾不乾淨,會把工具拿去變賣,父親發現了,不但不報警,等他們離職時還請客又送紅包。他告訴我,我們又不缺。
所以我很早就發現了,人迫於生活,或是受限於教養,容易做出不好的事;而人會做好事,不一定是因為善良,而是因為有餘裕。
但是,世界上仍然存在著即使出身在苛刻的環境,沒有被好好對待,依然做著好事的人。
到加拿大遊學時,我認識了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朋友,叫 Larry。他為人的好是全班認證,老師叫我們用光碟把作業檔案燒錄上交時,他特地去買了一大碟光碟,免費派發給班上同學。同學們提起他會說:Larry is an Angel.
Larry 來自一個真善美的環境嗎?肯定不是,他來自二線小城市,奮鬥到 30 幾歲才出國,在此之前什麼狗屁倒灶的事情都經歷過,甚至出國後還遇人不淑損失慘重,但他還是對人很友善。
講了一些我身邊的故事,接著來談談歷史。
馬薩諸塞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塔伯(Ervin Staub)相信利他精神源自個人的價值觀,不被周遭人事物動搖。史塔伯生於匈牙利,父母是猶太人,二戰期間,他們家的女傭瑪克絲(Macs)在情況危急之際本可以丟下他們離開,可是仍然選擇留下,帶著史塔伯和他的妹妹輾轉於不同家庭避難。
瑪克絲帶著與自己無血緣關係的孩子逃難這段時間,她會準備麵團,拿到麵包店烤成麵包給小孩吃。她被匈牙利納粹逮捕,雙手高舉壓在牆上,對方揚言要殺掉她,即使如此,她還是繼續做這些事情,不只照顧史塔伯兄妹,也照顧庇護小屋的其他人。
史塔伯在戰後好長一段時間都會回匈牙利探望瑪克絲,感謝她的救命之恩,他說,在這位匈牙利女傭身上看到了人性仁慈良善的各種可能。
多年的心理研究後,史塔伯認定,利他精神因苦難而生,引發道德勇氣(也就是無論遭遇怎樣的困境仍舊堅持自己的價值信仰)的關鍵則在於教養。
#註記:節選自《失控的群體思維》第四章:平民英雄
The Power of Others, Peer Pressure, Groupthink, and How the People Around Us Shape Everything We Do
我想每個人都對「善良」有不同定義。有人認為做好事幫助他人就叫善良,不用計較他是否因此得益。
但是,每個人擁有的教養過程、社會資源和寬裕程度是如此的不同,僅僅是做好事就叫善良、就應該得到歌功頌德,是否顯得道德太過廉價?
就像《寄生上流》裡忠淑說的:「有錢的話,我也會很善良。錢就是熨斗,把一切都燙平了。」——當一個人成長在總是被善待的環境中,當然很容易變得「善良」。
但我們不能忽略,最難得的是,有人即使不被善待,他還是堅持「善良」。因為他全心全意,只為了幫助需要的對象。不在乎功成名就,不在乎掌聲,不在乎可能遭遇的危險,就像女傭瑪克絲一樣。
我不想說那種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,那似乎把善良界定了太高的標準,讓試著做些什麼的人很沮喪。
人性很複雜,世界有混亂的一部分,但我仍舊希望告訴那些努力想當「善良的人」的人們,你們能做的不是對抗世界的醜惡,不是斥責那些抨擊、貶損你的勢力。
因為你做的事,不是為了他們。需要你的人,也不是他們。
幫助是為了需要幫助的人而做的,有沒有掌聲都沒關係,因為你的善意,最後一定至少都傳達到了你伸出手的對象。你的初心,只有你自己知道、對得起自己就夠了,無所謂別人如何評斷。
善良的條件其實很苛刻,因為你必須先足夠堅強。即使很挫折,也不要失望,不要因此就放棄了你自己,能夠這樣想的話,你已經無所謂自己是不是善良的,因為那終歸也是別人給的標籤啊。我們只能用行為來解釋自己是什麼。
所以,請不要放棄,即便世界有殘酷的一面,善良的人,請仍然保持溫柔地對待它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