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看到臉書粉專科技工作講寫了一篇淺白易懂的長文,解釋為何本金和主業收入如此重要。
作者認為,複利成長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,但本金的差異造成了不公平。有錢人擁有較高的投資本金,無論是來自家庭繼承或高收入,都能享受更顯著的複利效應。相比之下,普通人的本金較少,甚至可能難以跟上通貨膨脹。
許多人專注於研究投資方法,但增加本金同樣重要。其實應該同時關注投資和提高收入,至少分配相等的時間。關鍵在於,提高收入才能擴大投資規模。
有人提到退休需要 3000 萬的說法。假設一位小資族經過 30 年的長期投資達到這個目標,但首先 30 年後的 3000 萬價值會大幅縮水,就像現在的 100 萬跟你爸媽時代的 100 萬比根本不值一提。
還有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問題。台灣最富有 20% 和最窮 20% 家庭的收入差距在 30 年間從 16.8 倍增至 66.9 倍。所得稅申報數據顯示,最高 5% 和最低 5% 申報戶的總所得差距從 2012 年的 84 倍增至 2022 年的 140 倍。
當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熱絡時,小資族也能獲利,但貧富差距仍在擴大。靠指數複利想要趕上有錢人幾乎是不可能的。即使小資族在股市賺錢,房價可能也同時上漲,使得購房更加困難。
舉例來說,小明投資 100 萬賺了 100 萬,報酬率 100%;而收入較高的小王投資 500 萬賺了 200 萬,報酬率 40%。雖然小明的報酬率更高,但在購買 1000 萬房子時,小王有能力支付頭期款,小明卻沒有。
「有錢的人不是做什麼都比較會,而是有錢選擇比較多,工具比較多,承受失敗的能力也比較強。失敗後,他還是有很多選項。不像沒錢的人,投資不順,同時會失去很多選項。」
因此作者認為,單純學投資不能變成有錢人,要先提升自己的收入,增加本金,才有機會突破階級。很重要的一點是,要學習有錢人的思維。
雖然我不太同意普通人硬要去和不同階級的人比較的論點,但關於本金的重要性我非常同意,也認為很多人容易忽略。
分享了上面的文章後,有人問,可是投資不是越早開始越好嗎?到底精進自己、投資市場哪件事要先做?
投資市場和投資自己並不衝突呀,理想情況下應該兩者兼顧。但如果必須選擇先做哪一個,大多數情況下,先投資自己可能會帶來更好的長期回報。
參見以下具體的例子:
假設有一位 30 歲、月薪 4 萬的年輕人。面臨不同的投資策略:
策略 A:立即開始投資
從 30 歲開始,每月投資 8000 元(月薪的20%)到一個年化報酬率為 8% 的投資組合中。策略 B:先投資自己,再投資市場
先專注於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職場價值。到 40 歲時,成功將月薪提高到 8 萬元。從 40 歲開始,每月投資 3 萬元(月薪的 37.5%)到相同的投資組合中。
考慮到隨著收入提升,可支配所得比例是會提升的,因此 40 歲後我們抓了一個略高的比例進行投資。
接著我們可以直接用數學推導,兩個平行宇宙的他在 65 歲結果如下:
策略 A(早期開始投資):本金成長為 18,554,000 元。
策略 B(先提升能力再投資):本金成長為 27,550,000元。
儘管策略 B 晚了 10 年才開始投資,但最終資產卻高出將近 900 萬元!
幾個重要的原則:
1. 主動收入的力量:提高本業收入可以大幅增加你的投資本金,產生更大的複利效應。
2. 時間 vs 金額:雖然投資時間很重要,但投資金額的影響可能更大。在這個例子中,較高的月投資額抵消了較短的投資時間。
3. 職業發展的重要性:投資自己的技能和知識可以帶來長期的職業發展和收入增長,這反過來又能增強你的投資能力。
4. 平衡的重要性:理想情況下,應該在投資市場和投資自己之間找到平衡。即使專注於職業發展時,也可以開始小額投資,培養良好的財務習慣。
關於兩邊投資的平衡,M 觀點的 Miula 就提出了可實行的建議:只要有 8000 元可支配,每月 5000 定期定額 ETF,3000 投資自己就很夠了(一年 36000,可以買十本好書 + 1-2 個線上課程 + 1-2 個實體課程)
總的來說,雖然早期開始投資確實很重要,但不應忽視提升自己能力的重要性。在職業生涯的早期階段,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學習、技能提升和職業發展上,可能會為未來財務狀況帶來更大的回報。
做決策時,把可控的部分拿出來清點很重要。普通人無法在投資市場做出超額回報,所以你頂多假設自己每年拿到 7%-10% 的年化報酬。
可是大多數人提升主動收入的潛力其實是非常大的,10 年把自己的薪資提升到 3-5 倍乃至 10 倍以上完全可能(可參考我的影片:我如何10年內月薪從 1.9 萬漲到 20 萬),做到這件事的可能方向是:
1. 提升能力,跳槽到更好的公司
2. 領取業務獎金,讓報酬與實際付出對齊
3. 升職為主管
4. 創業當老闆
每種身分和任務都需要有配得上它的能力,如果不知道也做不到這三件事,收入很難提高。
投資理財是給財務加分,就算沒有這方面技能,人最起碼還是應該要懂得自我精進。
前面的計算也可反過來驗證現在抱怨「太晚開始投資」的人,40 歲了尚未投資,薪水有多少呢?如果薪水還跟 30 歲一樣,那你的問題,或許從來不是太晚起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