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停止服用抗憂鬱症藥物至今已近兩年了。很多人都說我氣色看起來很健康,長胖了、精神很不錯等等。不過,其中細微的變化只有我自己知道——就是我的手毛、腿毛都長出來了。以前我不是很喜歡這類遺傳自我爸爸的體質,畢竟身為一個女性,手毛長長的很怪。
可是這次大病之後,毛會長出來就是因為我病好了,不用再吃藥去承受副作用。最主要的是,我的腦袋終於內分泌又恢復正常運作,所以手毛才跟以前一樣長出來。我這輩子恐怕從來沒有想過,有一天我居然會因為手毛長長的這件事感到這麼開心。
與此相對,家族中有一位親戚患憂鬱症三四年了,有另外一位親戚照顧他。患病的親戚因為年紀比較大,始終抗拒精神科治療,甚至連藥也不肯吃,所以這些年的精神狀況越來越惡化,從一開始只是沮喪、精神不好,惡化到併發焦慮症、恐慌症等,會胡言亂語、對周圍的人發脾氣,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。
親戚問我:「那真的只是憂鬱症嗎?她看起來就像完全變了一個人。」我說:「沒有錯,那就是憂鬱症。憂鬱症變得嚴重之後,人會變得不像自己,大腦病變深深影響我們的行為。」
還好我的親戚並不是公眾人物,否則她生病之後產生的種種變化和失控行為,恐怕唯有家人能夠理解並體諒,外人只可能嘲笑、奚落和否定她,就像我過去幾年遭受的一樣。
雖然現在已2024年,很多人似乎還不太能理解:大腦並不是一團只有裝飾作用的黏黏糊糊的東西,什麼也不幹就擺在我們的腦殼裡。它不是固定的東西,而是連接的迴路。它本身看起來外表不會改變,但是其中千絲萬縷的路徑,由外在或是內在的原因,能夠創造變化,影響也非常巨大。
生病能夠讓人失去自理能力、行為失控,讓周圍的人都遠離自己,內在方面則可能讓人的情緒充滿憂鬱焦慮,但精神疾病一定都是如此淒慘嗎?
其實未必,我們都看過快樂的瘋子,他們走上的似乎是憂鬱症的另一個極端。
一個決定退隱山林居住的教育心理學博士,在著作《森林裡的資本主義者》為了探討大腦有多少主控權,分享了這段故事:
吉爾·泰勒 (Jill Tylor) 是一位美國的神經解剖學家,獲得過神經科學博士學位。1996年,不到38歲的泰勒博士突然左腦血管破裂,經歷了一次嚴重的中風。這次中風導致她左腦的大部分功能都喪失,影響了語言、邏輯思維和其他由左腦控制的功能。
她在最為人知的著作《奇蹟》(My Stroke of Insight) 講述了中風到復健的經歷——
病患看起來像是剛出生的大嬰兒一樣,無法用語言進行溝通,流著口水,甚至不知道穿鞋前要先穿襪子。長期積累的專業知識當然也消失殆盡。但是作者自述,當她處於這種狀態時,她感受到的並不是憂鬱和挫折,而是前所未有的歡愉和喜悅。
她的右腦體驗到的世界與自我充滿了祝福。悲劇本身並不是悲劇,而是左腦的判斷使其成為了悲劇。
過去界定自我的那些邊界認知完全消失了。「我」的邊界,第一個層面通常是由我的皮膚界定的內和外,另一個則是「我是怎樣的人」這個想法,這點通常是根據過去的經驗來判斷未來。
然而,即使肉體上的邊界與個人特徵消失,自我也不會消失。右腦把自我和外部視為一體,是與神和宇宙合而為一的狀態。恐懼等情緒源於對自我限制的認知,來自外部的影響,以及對未來可能會遭遇負面情況的預測。
當自我認知從邊界與時間觀念中解放出來時,一切如流水般瞬間融為一體,感受到完全的感知。
令人驚訝和感動。無法拿起湯匙、認不得數字、一句話也不會說,在這種被定義為失能的狀態下,作者卻感受到極大的滿足。
作者表示,當時她反而害怕自己恢復,因為一旦恢復語言、邏輯與時間觀念,就會回到過去的狀態。在過去的時間裡,因為充滿了自我的堅定意識,自然就產生了焦慮、憤怒與貪婪等情緒。
用左腦學習新事物,並與他人分享所學,固然是好事。但與此同時,也意識到自己是否做得比別人更好,以及他人能否好好的理解自己。
對自我和對外界有期望,有期望就容易產生失落,負面情緒因此產生。
作者這樣解釋:「透過腦中風,我學到了最重要的一課,那就是學會用身體感受情緒的方式。我知道我內在有一股力量,能判斷情緒是否要留在我體內,還是要馬上流出我的身體。隨著左腦的功能逐漸變強,我開始希望能把我的情緒或情況自然地歸咎到他人或外部世界上。實際上,除了我和我的大腦之外,沒有任何人能夠使我產生情緒。」
一位被公認為最有智慧的學者,擁有社會地位與世人的尊重,卻連上廁所都要接受別人的幫忙,面對可能往後一輩子都要這樣過生活的情況,她的絕望與憤怒實在難以想象,但在如此的困境中,她注意到的不是外在的情況,而是領悟到「連接到自己體內的右腦就會感到喜悅」。
泰勒博士希望將這種領悟傳達給世界,於是選擇了康復之路。隨著語言能力與時間概念逐漸恢復,負面情緒、對他人的埋怨也隨之而來。然而,作者相信大腦的可塑性,開始建立新的神經迴路,連接到屬於自己一部分的右腦上。
右腦裡,只有現在此刻。比方說,以前不喜歡南瓜,不喜歡,是左腦堅信的信念。左腦不喜歡重新做對自我的判斷,會重複相同的思考模式。而右腦每一刻都是全新的,昨天不喜歡南瓜,右腦會判斷今天不一定如此。
作者現在變得非常喜歡南瓜了。只要你願意,同時使用這麼不一樣的左右腦,每一天你都可以變成全新的自己。
我不禁懷疑,很多中風後半身不遂流著口水的人,搞不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難過,也許他們並不想回來。只要繼續留在那個外人看來不堪、內在其實是天堂的世界,就不會體會到任何一絲苦楚。
泰勒博士知曉了這點卻毅然「歸來」,只為了傳達這份領悟,真是充滿勇氣的鬥士。
當然也有可能,因為她割捨不下作為學術權威的半生。比起沈溺於與世隔絕的快樂,她選擇與與充滿挫折的現實相連,能夠探索真相、與眾人分享的成就感,足以彌補生活的缺憾。
–
我認為人類的理性非常偉大。
那位身為照護者的親戚,長期跟病患相處,付出勞動和心力,有時被對方不穩的情緒傷害,但她沒有說過對方的一句不是。她體諒病患的身不由己,就算健康被波及影響,也沒有一句怨言,只是努力做好自己能做到和承擔的部分。
「我也差點生病了⋯⋯但我知道不管怎樣,都要保護好自己的情緒。」她沒有因此黯然神傷,對每件事都以理性分析和處理,才沒有被一起拖入病灶。
思維方式決定了我們如何感受這個世界。泰勒博士在失去左腦功能時,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悅;我的親戚則秉持著理性在艱難的照護過程中保持積極態度。
再大的苦難,說到底會造成多大的傷害,是由我們的心決定。
古老的智慧箴言說:
The wound is the place where the Light enters you.
有傷口的地方就是光進入生命的地方。
除了《森林裡的資本主義者》這本書介紹的故事,還有《美好人生的驚人秘密》記敘的許多啟迪人心的故事,讓我越來越感到這世界值得好好活在其中 (๑´ㅂ`๑)
以下為合作資訊
忙著手頭工作時,除了喜歡聽 Podcast,我也喜歡聽有聲書,感覺主題更專注、專業。可惜大多數平台的有聲書都是以本為單位購買,價格不太親民,再不然就是 10-15 分鐘的說書泛泛而談。
還好有「喜馬拉雅有聲書」App ,我有一段時間不用,最近再上去看,除了耳熟能詳的經典名著,發現上架了很多台灣作家的書,還是由作者本人親自配音,聽來順耳又親切,而且內容全面詳實,很適合作為耳朵吸收新知的選擇之一。
有聲書 APP 支援調整速度,根據個人節奏學習,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。現在趁活動期間用我的專屬連結可以免費領取 14 天 VIP,推薦大家把握機會加入體驗!馬上去把想聽的書聽一聽吧:)
特別推薦《人類大歷史》三部曲和《烏合之眾》,都可以在喜馬拉雅聽到唷!